新闻资讯 分类>>

777盛世国际下载贵州省清镇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2024-07-12
浏览:
返回列表

  

777盛世国际下载贵州省清镇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党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2012年02月01日《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2012年农来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地地位。”,“实施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工程,建设贵阳、遵义、毕节等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4号]也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当前,贵州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实行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实现多环节、多渠道增值,是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的有效途径。

  2012年元月,农业部以“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批准清镇市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其作为带动全省山区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思路。清镇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力争在3-5年内,建立集蔬菜等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种苗引进繁育、肉鸡、奶牛标准化养殖、现代物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示范区建设体现规模效益、综合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速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民素质,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立足清镇市城郊农业发展实际,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管理方法、经营模式,并进行积极消化、合理组织;在模式确立、品种选用、设施建设、科技导入等诸方面,注重与本地现有条件与特色相结合,并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把示范区建设成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按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要求,体现绿色理念、生态理念,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建设。使之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基地,农业科技的教育培训基地,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及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示范区。

  示范区建设要与清镇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基本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增强科技型企业、产业协会和其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示范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一系列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产业化组织经营和管理,培育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品牌。

  在示范区建设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实行科技+专业协会+基地+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建立专家顾问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实现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推动示范区产业全面升级。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是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是本地区社会、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777盛世国际下载,从而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清镇市5乡4镇5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共计14个乡(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其中肉鸡产业均分布在9个乡(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蔬菜产业主要分布于红枫湖镇、犁倭乡、卫城镇、站街镇、麦格乡、暗流乡、新店镇、王庄乡、流长乡共计9个乡镇,其中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红枫湖镇芦猫塘村、中一村两个村;奶牛产业主要分布卫城镇、红枫湖镇、犁倭乡等共计6个乡镇。根据分析计算的结果,本示范区的面积达到509km2。

  (1)《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中央1号文件)

  (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1号文件)

  (3)《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

  (5)《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2〕4号)

  (6)国家发展计划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函〔2012〕8号)

  (7)《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

  (8)《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意见》(农经发〔2011〕3号)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贵州省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用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指导和发展农牧业经济,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大力优化农牧业结构,着力推广适用农业科技,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建设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十二•五”期间,清镇市在发展上着力“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争当全省的“火车头”,“发动机”。在农业发展上突出蔬菜等高效农业作物安全生产示范、优质高效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努力建成全省“菜篮子”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当前,清镇市农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且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显得越来越紧迫。因此,建设以“高效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性工程。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搭建促进农户与市场对接新平台、开辟农业增效新渠道和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并通过示范区建设,推动清镇市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探索贵州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模式,示范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示范区范围:犁倭乡、卫城镇、站街镇、麦格乡、暗流乡、新店镇、王庄乡、流长乡、红枫湖镇等共计14个乡(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其中将基础较好的红枫湖镇建设成为清镇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的核心区。

  四、重点项目:规划分核心区和示范区两大部分,共计28个项目,其中核心区规划项目23个,示范区规划项目5个。

  核心区规划项目包括:4个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2个食用菌加工厂、1个食用菌配套工程;温氏、大发养殖场改扩建;140个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精饲料加工厂建设;肉鸡屠宰加工厂建设;鸡粪有机肥加工厂建设;12万亩核心区蔬菜基地建设;4个万亩蔬菜加工厂建设;7个奶牛场建设;有机肥厂建设;奶产品加工厂建设;10万亩牧草地建设。

  示范区规划项目包括:20个共计3.0万亩蔬菜种植示范区建设;140个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50个,1.0万亩投融资机制创新示范园,0.2万亩种养殖互动、立体生态循环示范园。

  五、规划投资及资金来源: 规划总投资100.04亿元,其中核心区规划投资80.69亿元,示范区规划投资19.19亿元,综合配套0.16亿元。

  规划总投资中,申请国家投资10.0亿元,地方财政配套10.0亿元,企业自筹、群众自筹和申请银行贷款总计80.04亿元。

  六、规划期限及年度投资: 规划建设期5年,即2012-2016年,规划总投资100.04亿元,其中2012年规划投资25.54亿元(已完成19.8亿元),2013年规划投资28.83亿元,2014年规划投资23.64亿元,2015年规划投资15.52亿元,2016年规划投资6.51亿元。

  七、规划效益: 规划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蔬菜种植效益、肉鸡产业效益、奶牛养殖效益、农业观光旅游效益五方面。预计规划达产年,蔬菜新增产量175万吨;鸡苗年产量达4000万羽,肉鸡出栏3000万只;食用菌达到8000万袋;奶牛存栏量达到3万头。总计农畜产品纯净益34.30亿元。

  规划实施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示范区将成为贵州省最大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集中产区之一,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形成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区域内林木面积逐年扩大,可有效改变规划区的小气候。规划达产年,农作物、养殖良种化程度将覆盖清镇市14乡(镇、城市社区)的210个村庄共65300户农户,示范区核心区服务业、示范区综合管理、各类加工企业、养殖小区预计可增加3200人就业,可带动规划区农民12.16万多人从事蔬菜种植,家畜养殖等生产服务。预计达产年示范区农业纯收入可增加35.3亿元,带动农户65300户、12.16万人增收,人均纯收入增加3万元。

  清镇市地处黔中腹地,距贵阳中心城区22公里,距贵阳市行政中心金阳新区12公里,距龙洞堡国际机场30公里,距黄果树风景名胜区90余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现有湖(潮)—林(歹)铁路、沪瑞高速、厦蓉高速、贵阳至黄果树高速公路和102、307省道,市域公路通车里程达1399公里。示范区面积509平方公里,共有5乡4镇5个城市社区,283个行政村;涉及11.36万农户,农业人口3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6.56万人。示范区已实现乡乡通电子政务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

  示范区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南部地势较平缓,以剥夷丘陵和喀斯特化低山为主,喀斯特盆地相间错落。西部沙鹅—鸭池一带及北部鸭池—木刻一带受乌江和猫跳河强烈切割,谷深坡陡,比差300—400米。最高点宝塔山,海拔1762米;最低处在猫跳河口,海拔769米。乌江流经北部边缘,猫跳河、暗流河为境内主要河流,由南向北注入乌江。

  清镇市全市海拔790~1380米,年平均气温15.3℃,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70天,年日照时数1130小时。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日照充足的特点,为畜禽生长、繁育及各种牧草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清镇水资源丰富,拥有“四湖三河”,全市水域总面积106 余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20.1 亿m3,共有各类水利工程1400 余处,其中人工湖泊4 座(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湖、索风湖),小(一)型水库2 座(迎燕水库、右二水库),小(二)型水库18 座,山塘125 口,引水工程11 处,提水工程111处。境内水面面积占全省总水面面积的7%。水资源、水面面积和蓄水量为全省之冠。

  清镇市景色秀丽,立体型的气候和地理显著,是国家亚高原水上体育训练基地,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等旅游景区,享有“中国避暑之都、西部锦绣湖城”、“生态铝都、清凉湖城”等美誉。近年来,获“西部开发贡献奖——投资环境最佳区县(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平安先进市”、“贵州省经济十强县(市)” 等称号。

  清镇市是贵州省经济十强县(市),排名第九位。2011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70698万元,农业总产值171964万元。农业增加值114659万元,同比增长4.2%,三类产业结构为9.79 : 48.24 : 41.97。

  全市总面积1383平方公里,全市耕地总面积82.3万亩,其中:常年耕地25.70万亩(水田9.30万亩、旱地16.4万亩),坡荒地8.4万亩,林地面积46.4万亩。

  1、财政收入:2011年,财政总收入约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405万元、各种税收收入51972万元,增长32.34%、非税收入22618万元,增长74.72%。

  2、农业投入:2011年,农业投入75960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资金投入22983万元、县级财政投入8148万元、农民(企业)自筹43229万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投入52060万元,占总投入的68.54%,农业技术推广投入4950万元,占总投入的6.5%,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贴息1000万元。)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86.32元,同比增长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64元,2008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81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24.1元,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8元,为2005年的223.5 %。2011年,获贵州省“十•一五”期间“三增一减”二等奖。

  1、交通便利:境内干线公路大部分已实现标准化,县乡公路密集。通乡镇公路全部是柏油路,通村道路大部分硬化,运输条件便利,将为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提供方便。

  2、通讯方便:规划区具有良好的通讯条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无线网覆盖全区,已开通光纤通讯程控电线年末固定电线%。互联网业务也已全部开通,规划实施有可靠的通讯保障。

  3、土壤肥沃:清镇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所在地土壤类型主要以黄壤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其pH值为6.8—7.1,土壤肥沃,各种养分含量较丰富,特别是钾、磷等养分较为丰富,是贵阳市粮、油、特色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丰产区,属一类农业用地,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开发和建设。

  4、水资源丰富:清镇市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0.5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8.6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92亿立方米),且地下水量极其丰富。规划区水源充足,水量稳定,清洁无污染,ph值6-8,矿化度低,符合饮用、灌溉用水标准,能充分满足示范区农业生产用水需要。

  5、大气环境优良:规划区远离城市中心和居民社区,周边绿草成茵,杨柳成林,无工业三废污染和社区生活污染源。大气质量完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

  6、区位条件优越:清镇市地处贵州版图中心位置,属泛珠三角经济圈枢纽城市,距贵阳新城区—金阳新区12公里、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约30公里,贵黄高等级公路、沪瑞高速公路、滇黔公路、321国道、站织公路穿境而过,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贵昆铁路湖林支线直达市境中部,境内有火车货运站7个,总运力达450万吨以上,是贵州西线的交通枢纽,位于南下大通道和西南出海口的交汇处,系南贵昆经济带和黔中产业带的核心部分。属于《贵州省综合农业区划》黔中丘原山原农牧林城郊农业区中的“贵阳城郊农业区”,处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的现代农业规划发展区域,是省会贵阳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保供”和外销主要生产基地,是“沃尔玛(中国)直接采购基地”和“贵州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肉鸡、蔬菜、牛奶等农产品数量和品质领跑全省,市内的贵阳高职示范区有贵州电力职业学院、贵州工商学院、贵州旅游院校等大中专院校。城郊农业发达,城市文化水平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好。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难以发挥整体效益:规划区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调整空间小,投入成本高。加之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有限,农民收入低,投入能力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近年来国家投入虽有所增加,但距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2、研发能力低,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差:清镇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少,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对较差,良种推广步伐缓慢,科技社会化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科技推广经费不足,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有待继续扩大。

  3、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增收乏力:清镇市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思想不解放、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小富即安的思想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产业化带动难,转移性增收受到抑制:近几年农业产业化虽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的模式,由于经纪人队伍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偏低,在目前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太多的实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

  5、市场发育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总量少,布局不合理,档次低,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弱,一些农产品仍然存在卖难问题。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 “政府引导、社会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思路,通过政策引导、部门协作、工程治理、技术集成、龙头带动和法规保障,以培育优势产业体系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动力,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示范推广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构建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扶强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优化配置资源,聚合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体系。立足于清镇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建成集研发、育种、展示、推广、加工、交易、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清镇市现代农业示范园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总体建区原则,以农业“特色”、“和谐”、“高效”、“示范辐射”、“产业化带动”为切入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清镇市农业的发展实际,以发展典型示范与促进清镇市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科学发展相结合,加快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的引进,创新和组装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力度,吸引省内外科技型企业参建与发展,全面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并注重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工贸一体化有机结合,全面改造传统农业,加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效益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建设成为融生态化 、产业化、集约化 、科技化 、市场化于一体 ,集生态建设、高效种养、加工配销、示范推广、研发孵化、积聚扩散 、科普培训、信息交流及旅游观光于一身的现代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示范园。

  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贵州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模式和技术路线,示范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肉鸡、蔬菜(食用菌)、奶牛等优势主导产业,在示范区建成一批投入产品安全可靠、设施装备现代化、生产过程标准规范、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规模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区),凸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示范效应。

  以红枫湖镇为重点,建设4个食用菌栽培基地,到规划期末,达到8000万袋,年产值达到4.0亿元。

  规划期末,以乡(镇)为单位,重点在红枫湖镇、卫城镇、站街镇、新店镇、暗流乡等乡镇建设7个“万亩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面积从“十一五”末的3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15万亩以上,涉及9个乡镇、115个村、4.94万户,人口17.3万人,蔬菜播种面积从6万亩增加到35万亩,总产量从29万吨上升到175万吨,总产值从2.34亿元增加到10.55亿元。建设15个省(部)、市(地)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倾力打造全国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加工与冷链物流相结合,建蔬菜加工厂4座,重点支持一代、众旺等盐渍加工企业和东太国际农业物流企业,以大加工带动大基地。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累计建设38个无公害蔬菜监测站,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蔬菜产品100%品牌化销售。无公害产农产品认证60个,设施农业基地无公害认证率100%,占全市蔬菜产品的90%以上;绿色食品认证20个,保持在全省第一的位置。累计建立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30个,吸纳社员2450人,引进蔬菜种植、加工、物流企业达到30个,带动农户4.94万户,建立蔬菜专业乡镇9个,新增蔬菜专业村17个。新建一批单体钢架大棚、标准化大棚3500栋,喷滴灌设施覆盖5万亩以上。

  依托温氏、大发、正大等龙头企业和其他小型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全面推进肉鸡养殖产业发展。在规划期末,使清镇市鸡苗年产量达到4000万羽(温氏2000万羽、大发2000万羽),年出栏优质肉鸡达到3000万羽,建成西南最大的鸡苗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肉鸡生产大县。建成标准化养殖示范区140个以上,规模养殖农户达到4000户以上。全市标准化的鸡舍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并逐步建成肉鸡屠宰加工、鸡粪有机肥加工、鸡粪高蛋白蝇蛆加工等企业,养鸡产业年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

  示范区覆盖全市除红枫湖、百花湖及其它饮用水源保护区外,水源方便、交通便利、电源有保障、土地资源丰富且相对平整的乡、镇、村,新增规模化肉鸡养殖示范户1300户,新建标准化、设施齐备、环境可控的鸡舍65万平方米,到2015年,累计新增出5000元,养殖农户户均增加30000元。

  示范区的肉鸡全部经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0%的示范区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抓住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联乳业整体搬迁清镇和加拿大爱德公司入驻我市的契机,把奶牛养殖及奶产品做成全市的农业支柱产业,到规划期末,拟在卫城镇张家坪村、王庄乡、新店镇季腰村、龙洞村、暗流乡小沟、流长乡排洞、麦格乡大坪等地建成标准化的奶牛养殖示范区或现代化奶牛场,确保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为满足原料奶加工需要,三联乳业公司在清镇市城市社区石关村尖山组建设日处理生鲜牛奶1000吨(液态奶<包括冰淇淋、奶酪>、乳饮料800吨,奶粉200吨)的乳品加工厂。成为贵州省现代化乳品生产基地, 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大县(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正常生产年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配套建成牧草基地10万亩,特大型沼气池10口,年处理粪污或沼渣30万吨的牛粪有机肥厂3个。

  示范区的奶牛及生产的牛奶全部经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努力打造绿色、有机乳制品。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投融资机制创新示范园,种养殖互动、立体生态循环示范园

  通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年产生猪达到50万头,年产值可达6亿元,生猪养殖可带动农户1500户,涉及人口54600人,生猪养殖可增加人均年纯收入为17857元。

  规划期末,建设1.0万亩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示范园一个,通过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示范,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现代农业投资来源的新模式,达到发展科技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要求,从而提高生产率。

  规划期末,建设一个0.2万亩的种养殖互动、立体生态循环示范园,探索农村、农业增产增收的新路子,为示范区农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规划实施后,示范区生产设施完善,良种全面覆盖并保持持续更新,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农业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达产年,接受技术培训总人数占示范区劳动力总人数的74.6%。规划实施后,预计达产年示范区农业纯收入可增加35.3亿元,带动农户65300户、12.16万人增收,人均纯收入增加3万元。

  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发展思想和总体目标,确立示范区三大功能:生产与加工功能、示范推广功能及旅游观光功能。

  1、生产与加工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本质是经济实体,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是其基本功能。这种农产品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而是最新品种、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精细加工技术生产出来的优质精品,以适应和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提高的消费需要。通过生产、加工这类农产品、扩大产品出口外销能力,将显著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国产品对已大举进入的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并在国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示范、推广功能:引进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示范现代农业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先进设施和科学管理模式,进行不同农业生产区域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组装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使其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的好样板,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和当地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3、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园,既需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又要有新型农业设施的现代气息,加上生态化、精品化、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植物和大田作物,以及畜禽和各种鱼类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通过现代农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浓郁的田园风光、现代生产设施与科学技术及安全优质的生态产品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旅游。

  4、科技示范功能:通过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建设及引进,特别是种植技术及管理技术的现代化,从而提高示范区的科技示范功能,比如温氏农业公司采取的GPS定位管理系统,将整个温氏标准化养殖小区形成一个管理系统进行检查,从而提高管理效益。

  5、机制示范功能:通过清镇市示范区项目担保公司、清镇诚信平台及诚信贷款体系的建设,特别是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自筹”的方式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保证项目区的建设资金来源,对加快示范区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通过招商引资,贵州三联乳业有限公司在卫城已投入现代化的奶牛场建设投资3.5亿元,温氏、大发两个种鸡场投入1.9亿元等共计19.8亿元。

  根据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清镇市建成特色农业县,成为西南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业生态旅游后花园的要求,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清镇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清镇市14个乡(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共计210个行政村;涉及65300农户,农业人口12.16万人。

  坚持宏观指导,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按功能(产业)分区,相对集中管理,科学规划设计。

  三核:以肉鸡养殖、蔬菜栽培、奶牛养殖作为产业布局的重点,作为核心区建设。

  五园:指沿主轴线串珠状分布自动化肉鸡养殖示范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蔬菜标准化示范园,投融资机制创新示范园,种养殖互动、立体生态循环示范园。

  核心区:根据前述,清镇市示范区按产业分布有3个核心区,分别是肉鸡产业基地核心区、蔬菜基地核心区及奶牛核心区。

  示范区:本规划示范区有五个,分别是:自动化肉鸡养殖示范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蔬菜产业发展标准化示范园,投融资机制创新示范园,种养殖互动、立体生态循环示范园。

  规划区项目分核心区和示范区两大类,共计28个项目,其中核心区项目23个,示范区项目5个。

  清镇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共规划布置4个食用菌基地,分别分布在红枫湖镇的芦猫塘村、中一村共计2个村。每个基地占地5000亩,保留部分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生产(水稻、油菜、蔬菜),规划基地占地面积3500亩,其中食用菌核心技术园区占地1530亩,食用菌加工园区250亩,食用菌配套工程项目占地460亩,其余为辐射带动区和生态隔离区,种植一定数量的生态林用于隔离各个食用菌生产区之间的隔离保护。规划实施完毕并正常达产后,年可产菌袋8000万袋。

  建设600亩(1100座标准化菇房)杏孢菇核心技术示范区。在核心示范区利用现代蘑菇堆料配送中心的高质量堆料进行杏孢菇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b、建设统一钢架大棚,区域占地面积800亩。大棚直立边高2.2m,中间拱高3.2m,长28-40m,宽8m。顶部用复合保温毡覆盖,另加遮阳网、排风筒、排气扇等设施。大棚内设多层栽培架,地面为裸土。

  以清镇市荣善食品有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出口杏孢菇蘑菇罐头、蘑菇速冻产品和高品质蘑菇干片产品,加快蘑菇杀青水、边角余料菇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发食用菌调味品,建设两个食用菌加工厂,同时开展向外招商。每个食用菌加工厂规划占地250亩。

  2012~2014共建食用菌基地4个,分别分布在红枫湖镇芦猫塘村、中一村,其中芦猫塘村布置两个,中一村布置两个。食用菌加工厂两个村分别布置一个,产业配套工程则布置在红枫湖镇。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2014年实施红枫湖镇芦猫塘村、中一村食用菌基地各一个,并实施产业配套工程。

  清镇市总的耕地面积为25.7万亩(含已上报的卫城镇旱涝保收项目),本次规划面积为15.0万亩,涉及清镇市场的4镇5乡,主要以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新店乡为中心,辐射其它乡镇。其中红枫湖镇主要以建设保供基地为主。清镇市种植的蔬菜主要以辣椒、瓜果、叶菜为主。规划完成后,总的蔬菜核心区面积15万亩,年播种面积达到35万亩。并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1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4个市级标准化蔬菜范范园。其中每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面积为1000亩,市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面积为800亩。

  根据清镇市场的产业发展规划,清镇市场的蔬菜基地建设以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新店乡为中心,向其它乡镇辐射,共建设面积15.0万亩,分布如下:

  红枫湖镇3万亩、犁倭乡2万亩、卫城镇3万亩(含已上报的卫城镇旱涝保收项目)、站街镇3万亩、麦格乡1万亩、暗流乡1万亩、新店镇1万亩、王庄乡0.5万亩、流长乡0.5万亩。

  规划实施后,在红枫湖镇形成4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1个市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在卫城镇形成3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2个市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在站街镇形成2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1个市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在新店镇形成1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在王庄形成1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区。

  以一代食品、众旺两家蔬菜加工企业为基础建立清镇市蔬菜加工产业链。规划期末,建设蔬菜加工厂4个,从储藏、运输、加工及销售形成蔬菜产业一体化产业链。主要分布在红枫湖镇、卫城镇、站街镇及新店镇。每个蔬菜加工厂占地面积为150亩,其余园区占地100亩。每个加工厂的主要建设内容有:

  2013年度完成:卫城镇3万亩、站街镇3万亩、红枫湖镇及卫城镇加工厂建设。

  2014年度完成:新店镇1万亩、王庄乡0.5万亩、站街镇及新店镇加工厂建设。

  肉鸡养殖核心区主要建在清镇市红枫湖镇、站街镇,以温氏、大发三家龙头企业为主,在规划区末,使清镇市鸡苗年产量达到4000万羽(温氏2000万羽、大发2000万羽),年出栏优质肉鸡达到3000万只(核心区2300万只),建成西南最大的鸡苗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肉鸡生产大县。建成标准化养殖示范区140个,养殖农户达到4000户以上。全市标准化的鸡舍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并逐步建成肉鸡屠宰加工、鸡粪有机肥加工等企业。规划占地面积10800亩。

  肉鸡养殖技术核心区在温氏、大发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目前能产鸡苗1500万羽,其中温氏1000万羽、大发500万羽,通过改造扩建后,到规划期末可达到4000万羽(温氏2000万羽、大发2000万羽),年出优质肉鸡2300万只以上。

  a、温氏肉鸡养殖核心区:该区原占地面积350亩,建造扩建后达到1900亩,新建鸡舍90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70个, 每个占地50亩,标准化鸡舍2万平方米,每个小区年出栏优质肉鸡5万只以上。

  b、温氏肉鸡养殖核心区:该区原占地面积200亩,建造扩建后达到1900亩,新建鸡舍90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70个, 每个占地50亩,标准化鸡舍2万平方米,每个小区年出栏优质肉鸡5万只以上。

  根据清镇市肉鸡养殖规模,拟在站街镇建年度20~25万吨精饲料加工厂1座。

  由于两地相距较近,集中在红枫湖镇布置肉鸡屠宰加工园区一个,占地面积350亩,主要分布:现代化屠宰车间3万平方米,包装车间5000平方米,清毒车间5000平方米,冷库3000平方米,办公室及其它附属设施占地100亩。

  在红枫湖镇建设鸡粪有机肥加工厂一个,占地面积150亩,主要分布有:发酵间3000平方米,拌和间30000平方米,储藏间3000平方米,管理房及其它50亩。

  肉鸡养殖以小区养殖为主,每个小区均建立污水处理池、发酵池,鸡粪则通过晒干后运至有机肥厂进行加工形成有机肥,污水通过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用,并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建立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有机生态种植,从而减少粪污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点,采取定期、定点进行监测,确保每个养殖小区的环境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其投资纳入基础设施配套中计算。

  肉鸡养殖核心区主要建设内容有:温氏养殖改扩建工程、大发养殖改扩建工程、精饲料加工厂、14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肉鸡屠宰加工园区、鸡粪有机肥加工园区。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2012年度完成:温氏养殖改扩建工程及2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精饲料加工厂;

  2013年度完成:大发养殖改扩建工程、2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肉鸡屠宰加工厂;

  清镇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奶牛养殖、奶产品加工核心区共计规划奶牛场7个共计2200亩,有机肥厂1座450亩,奶产品加工厂1个300亩,牧草面积10万亩。规划实施完毕并正常达产后,奶牛存栏量将达到3万头。实现年产值达35亿元。

  清镇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奶牛养殖、奶产品加工核心区拟规划在卫城镇张家坪村,王庄乡,新店镇季腰村、龙洞村,暗流乡小沟,流长乡排洞,麦格乡大坪。其中卫城镇张家坪村布置1个,占地面积500亩;王庄乡布置1个,占地面积350亩;新店镇季腰村布置1个,占地面积300亩;新店镇龙洞村布置1个,占地面积300亩;暗流乡小沟村布置1个,占地面积200亩;流长乡排洞布置1个,占地面积200亩;麦格乡大坪村布置1个,占地面积350亩。

  有机肥厂1座占地450亩,布置在卫城镇张家坪奶牛场侧边。奶产品加工厂1座,占地面积300亩,布置在王庄乡。

  牧草面积10万亩,分布如下:卫城镇张家坪村2.3万亩;王庄乡1.6万亩;新店镇季腰村1.35万亩;新店镇龙洞村1.35万亩;暗流乡小沟村0.9万亩;流长乡排洞村0.9万亩;麦格乡大坪村1.6万亩。

  环境问题目前是奶牛场对当地最大的影响问题,也是引起当地居民与企业矛盾最主要的因素。其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污水的排放及气味的处理,而奶牛场的污水主要是牛场的冲洗所产生的污水,量比较大,规划区的污水量每天大约在150m3左右。根据清镇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奶牛场的每个小区均建立污水处理池、发酵池,但不建议建设沼气池,主要是沼气的使用比较难处理,牛粪则通过晒干后运至有机肥厂进行加工形成有机肥,污水通过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用,并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建立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有机生态种植,从而减少粪污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点,采取定期、定点进行监测,确保每个核心区的环境条件达到国家标准。气味问题只能通过对污水进行封闭处理,并对多余污水采取净化措施处理,从而减少气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投资纳入基础设施配套中计算。

  奶牛养殖核心区主要建设内容有:奶牛场7个,有机肥厂1座,奶产品加工厂1座,牧草基地建设10万亩。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2012年度完成:卫城镇张家坪村奶牛场建设、王庄乡奶牛场建设;卫城镇张家坪村2.3万亩及王庄乡村1.6万亩牧草建设;

  2013年度完成:新店镇季腰村奶牛场建设、新店镇龙洞村奶牛场建设;新店镇季腰村1.35万亩;新店镇龙洞村1.35万亩牧草建设;

  2014年度完成:暗流乡小沟村奶牛场建设、有机肥厂建设、奶产品加工厂建设;暗流乡小沟村0.9万亩牧草建设;

  2015年度完成:流长乡排洞村奶牛场建设;流长乡排洞村0.9万亩牧草建设;

  2016年度完成:麦格乡大坪村奶牛场建设,麦格乡大坪村1.6万亩牧草建设。

  新建肉鸡养殖示范小区140个,每个占地面积50亩,每个养殖小区鸡舍面积2万平方米,总的占地面积7000亩。年出栏优质肉鸡700万只。

  肉鸡养殖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有:养殖小区140个,共占地7000亩,按整乡推进的原则进行年度安排,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新建蔬菜种植示范区20个,每个规划面积1500亩,总规划面积30000亩。

  蔬菜种植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有:种植示范区20个,总规划面积30000亩,按整乡推进的原则进行年度安排,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新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50个,每个示范区年出生猪1万头,每个规划面积50亩,总规划面积2500亩。每个养殖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猪舍10000m2,生产辅助占地1500m2。

  站街镇布置10个;犁倭乡布置5个;卫城镇布置10个;麦格乡布置5个;暗流乡布置5个;新店镇布置5个;王庄乡布置5个;流长乡布置5个。

  根据清镇市的产业布局,拟在清镇市红枫湖镇羊昌村规划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示范园,规划面积为1万亩,通过园区展示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最新成果。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5000亩、田埂填筑48km、机耕道45km、便道78km、灌溉管道92km、管理房等房屋工程500m2,农业科技展厅3500m2。2013年实施完毕。

  拟在清镇市犁倭乡大坝村规划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区域,规划面积2000亩,主要通过农作物的分隔栽培,结合现代都市农业的特点,建设成为集种植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立体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500亩,机耕道17km,便道22km,灌溉管道15km,管理房350m2。2012年实施完毕。

  清镇市农业局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并挂清镇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编制8人,现有8人,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指导全市的农残检测工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可开展蔬果茶农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畜产品“瘦肉精”快速检测以及有机、复混肥料、饲料等常规检测,但还不能开展重金属残留分析和农药残留的定量分析。

  自2006年以来,全市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4600余盏,太阳能杀虫灯150余台,覆盖面积7万余亩。2010年在全市各主要优质米基地、蔬菜基地、烤烟基地栽插了120余块农药安全使用警示牌。抽样检测样品达到500多个,涉及蔬菜、水果、双孢菇等产品,合格率98.3%,超标样品均为没有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所致。在主要优质米基地、蔬菜基地、烤烟基地规范了12个农药专卖店,并通过多次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已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

  目前,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产品10个、有机农产品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面积达到2万亩,占全市播种面积的8%。

  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监管难度大。由于农产品基地分散,标准化程度不高,多数生产基地和企业没有建立生产档案和自检制度,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难度大。二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各乡镇、村均没有检测室,更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人员。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缺乏专职检测技术人员,亟需通过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检测技能和业务素质。

  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形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乡镇检测室、生产基地检测点、龙头企业及批发市场检测点五级模式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控制体系,完善装备条件,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和手段,强化执法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执法监管等五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组建清镇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负责对农残、重金属、荧光增白剂、兽药、饲料添加剂进行抽样检测,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及“三品一标”的监管,农业标准化的制定等工作。重点配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以农产品及环境采样、样品前处理、常规检测、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为主;检测能力能够满足农田土壤、灌溉及养殖用水中主要易于变化的常规污染与肥力指标、农产品中高毒农药的定性速测的需要,并能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每年抽样检测样品达到1000个以上,其中肉鸡抽样检测不少于450个,蔬菜样品不少于350个。建立规范的农业生产投入品台帐。

  每个乡镇组建一个检测室,配备专人负责,配置快速检测设备,可承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快速筛查任务,并可对生产基地、合作社提供监管服务和技术指导。

  在农产品市场、超市、配送中心、专业村、生产基地、大型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企业、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行业合作社或经济合作实体等要设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根据企业性质、规模等建设检验室,配备相关检测设备,能够对进厂(场)原料和出厂(场)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检测。

  加快完善以农兽药残留限量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尽快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要点转化为生产者能用、会用、爱用的生产操作规范。在抓好“二园一场”(蔬菜标准园、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创建的基础上,依托“三品一标”品牌带动,由点及面,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做到产前有环境质量标准、产中有生产技术操作标准、产后有卫生质量和包装标准、全过程有规范管理标准。

  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以蔬菜、肉鸡产品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包括农产品生产、经营纪录的档案登记制度,推广使用产品标签信息码,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实施进程。

  (2)现行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规范、标准及定额等,以及国家正式颁布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规划总投资100.04亿元,其中核心区规划投资80.69亿元,示范区规划投资19.19亿元,综合配套投资0.16亿元。

  核心区规划项目23项,规划投资67.76亿元,主要包括蔬菜项目10项、规划投资37.09亿元;肉鸡5项、规划投资24.48亿元;奶牛产业10项、规划投资19.12亿元,其余详见附表。

  示范区规划项目5项,规划投资19.19亿元,主要包括蔬菜项目1项、规划投资0.50亿元;肉鸡1项、规划投资12.32亿元;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1项,规划投资1.21亿元;投融资机制创新示范园1项,规划投资1.21亿元;种养殖互动、立体生态循环示范园1项,规划投资0.10亿元;其余详见附表。

  规划总投资100.04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地方财政配套1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及科技补助,企业自筹、群众自筹和申请银行贷款总计80.04亿元。

  核心区规划投资80.69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8.00亿元,地方财政配套、企业自筹、群众自筹和申请银行贷款总计72.69亿元。

  示范区规划总投资19.19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亿元,地方财政配套、企业自筹、群众自筹和申请银行贷款17.19亿元。详见附表。

  规划期5年,即2012-2016年,规划总投资100.04亿元,其中2012年规划投资25.54亿元(已完成19.8亿元),2013年规划投资28.83亿元,2014年规划投资23.64亿元,2015年规划投资15.52亿元,2016年规划投资6.51亿元。

  核心区规划总投资80.69亿元,其中2012年规划投资21.28亿元,2013年规划投资23.36亿元(已完成19.8亿元),2014年规划投资18.70亿元,2015年规划投资12.32亿元,2016年规划投资5.02亿元。

  示范区规划总投资19.19亿元,其中2012年规划投资4.26亿元,2013年规划投资5.31亿元,2014年规划投资4.94亿元,2015年规划投资3.20亿元,2016年规划投资1.49亿元。

  规划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蔬菜种植效益、肉鸡效益、奶牛养殖效益、农业观光旅游效益五方面。预计规划实施期第5年各项目可全部达产,示范区年可实现产值67.6亿元,年新增纯收入35.30亿元。其中:

  通过以下计算,本工程的蔬菜产业效益为10.55亿元,其中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

  根据规划,本工程共布置食用菌产业基地4个,每个基地年产菌袋2000万袋,其价值按综合价值确定为每袋5.5元,则年产值为4亿元。根据调查,其成本为1.5元/袋,故需成本为1.2亿,则年净产值为2.8亿元。

  本规划实施完毕后,建成蔬菜基地15.0万亩,其中核心区12.0万亩,示范区3.0万亩,在核心区中建成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1.1万亩、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0.32万亩。

  核心区:10.58万亩,每亩年产值可达0.7万元,则核心区年产值可达7.41亿元;

  省级示范区:1.1万亩,每亩年产值可达1.2万元,则省级示范区年产值可达1.32亿元;

  市级示范区:0.32万亩,每亩年产值可达1.0万元,则市级示范区年产值可达0.32亿元;

  一般示范区:3.0万元,每亩年产值可达0.5万元,则一般示范区年产值可达1.5亿元。

  综上可知,本工程蔬菜基地年产值可达14.55亿元。扣除生产成本(蔬菜基地按产值的30%计算,食用菌按1.5元/袋进行计算)4.365亿元,则年可净收益10.185亿元。蔬菜产业可带动农户49450户,涉及人口173000人,人均年增加纯收入5887.3元。

  根据前述,本工程规划实施完毕后,园区鸡苗产量将达到4000万羽,年出栏优质肉鸡3000万只。

  鸡苗按1.5元/羽,则产值为0.6亿元;优质肉鸡按38元/只进行计算,则年产值为11.4亿元,则肉鸡年产值可达12.0亿元。根据市场调查可知,鸡苗每只净利润为0.5元,优质肉鸡净利润为4.5元/只,则达产后肉鸡可产生的净利润为1.55亿元。

  肉鸡产业可带动农户4000户,涉及人口12350人,人均年增加纯收入12550元。

  根据前述,本工程实施后,将建成7个奶牛场,奶牛存栏将达到3万头,根据贵阳市三联乳业公司的测算标准,达产后,正常年产值将达到35亿元。上缴税收1.96亿元,则年可净收益22.54亿元。奶牛产业可带动农户6250户,涉及人口24900人,牧草种植每亩可产净效益1800元,则人均年纯收入为7228元。

  根据前述,本工程实施后,将建成50个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50万头,按每头12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6亿元,按目前市场供应情况,一头生猪纯利润可达200元,则规划实施并达产后,年可产生纯利润1亿元。生猪养殖可带动农户1500户,涉及人口54600人,生猪养殖可增加人均年纯收入为17857元。

  根据前述,本工程实施后,将建成1个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成果展示区及一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按年接待人数30000人次,每人次消费150元计,则年产值将达到450万元,每年的展示收入按50万元计,则年产值可达到500万元,净效益按其产值的50%计算为250万元。项目区涉及农户4150户,人口12450人,年纯收入180.7元。

  规划实施后,示范区将成为贵州地区较大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集中生产区,达到改善示范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规划达产年,农业现代化程度将覆盖清镇市9个乡镇5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的210个村庄和65300户农户,占清镇市农户总数的63.00%,占示范区乡镇农户总数的72%;接受技术培训总人数占示范区劳动力总人数的74.6%。

  规划期末,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带动核心区和示范区农民走依靠现代科技,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的致富之路,延长农业的产业链,转变农户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按照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生产,区内可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提供的所有农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均按照国家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进行生产,所有产品均通过示范区和有关监督部门严格质量检查,预计规划达产年,蔬菜新增产量5.18亿吨;鸡苗年产量达4000万羽,肉鸡出栏3000万只;食用菌达到8000万袋;奶牛存栏量达到3万头。总计农畜产品纯净益34.30亿元。

  示范区核心区服务业、示范区综合管理、各类加工企业、养殖场预计可增加3200人就业;其它规划内容虽没有直接的就业贡献,但通过规划工程的实施,可带动规划区农民12.16万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肉鸡养殖、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等生产服务。

  规划工程实施后,能有效地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畜产品产业化发展,推进示范区农牧业生产良种化水平,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示范区的经济繁荣,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对加强民族团结和牧区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仅按种养业收入增加额统计,规划实施后,预计达产年示范区农业纯收入可增加34.3亿元,带动农户65300户、12.16万人增收,人均纯收入增加29029元。

  规划工程实施后,可向广大农民提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示范和学习的窗口,向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传授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和优良品种,改善品质,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起到“科技兴农”的示范带动作用。

  规划实施后,通过推广综合技术有力的促进当地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强社会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示范区建设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建立复合型生态经济良性系统为突破口,以优势特色产业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从规划布局、产品流程及环境管理全过程贯彻生态、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理念,建立特色显著、效益突出、生态良性、经济可持续的产业经营体系,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工程示范和技术支撑。

  通过规划工程的实施,区域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林木面积逐年扩大,可有效吸收水分、截流雨水、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对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有效地改变了规划区的小气候,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生态效益明显。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的一种创新实践活动。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建立完备的领导组织机构作后盾。成立清镇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内设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建立示范区工作例会制度,每一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听取示范区工作汇报,讨论研究示范区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和有关政策措施。

  2、落实科学规划,细化规划方案。加快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细化规划方案,确保示范区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在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中,充分体现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决策和管理人员结合部门的实际工作,探讨保障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对示范区推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改进政策不协调,不合理的方面,避免决策失误。

  3、加强对外交流,提高示范区建设水平。利用“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基地”这一平台,多渠道促进示范区进行有成效的国际农业技术合作,逐步扩大清镇市示范区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的影响,开展培训和考察活动,选择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省内、外专家和外国专家作为示范区的顾问,加强示范区与省内外同类地区的沟通联系,相互学习,促进示范区建设水平提高。

  4、强化科技创新,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组织引导及综合协调能力。通过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积极整合科技资源,增强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渗透力度。通过政府扶持和服务改善,形成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社会进步的引导力,对节约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的支持力。

  5、建立技术体系,加强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示范区科技示范工程。尤其是要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三百工程”项目等,在示范区内真正实现科技的强大支撑。

  6、健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制度。通过“三百工程”,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等项目的实施,广泛联络一批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热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一定协调组织能力的专家进入咨询机构,为清镇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保证,尽可能减少发展和建设的成本。

  7、建立规划区管理体系。结合示范区“一园多区、特色(产业)分区”的特点,成立管委会和办公室,由市领导及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指导规划区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政策措施,通过高效规范的管理体系实现示范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本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投资现代农业。

  二是本级财政确保入驻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厂(场)、示范区(小区)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根据当年入驻情况在项目动工前据实安排到位、建设完毕。

  三是本级财政对农业发展投入的增幅要高于常年经济增长幅度的3个百分点,并对示范区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予以倾斜。

  四是继续实行诚信企业、诚信农民肉鸡圈舍建设补助,每平方米补助标准50-72元;继续对新建立的万亩蔬菜基地农户每亩第一年补助400元、次年补助300元、每三年补助200元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奶牛饲养基地种子、肥料、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五是整合项目资金,确保60%以上的支农专项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示范区建设。

  加强服务创新,支持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节约化”发展,以村为主,建立农村土地信息库,最大限度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按照诚信等级给予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鼓励他们到清镇市金融企业贷款发展农业。

  加强服务创新,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加工等,使畜禽、蔬菜等优势产业的标准化程度达到100%。

  加快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服务中心等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农业信息平台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

  对专业对口的研究生和已获得农业技术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到“十二•五”期末,具有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从现在占农业局干部职工总数的10%提高到20%。

  继续完善清镇市诚信农民建设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对诚信主体优先优惠的原则,从资金支持、技术支撑、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市场保障、服务优先等方面,全力支持诚信企业、诚信农户、诚信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把诚信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工程,通过诚信创建升级竞赛活动的开展,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让诚信成为诚信主体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产模式、自学觉追求,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稳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围绕示范区建设的优先领域及关键技术,与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拓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森堡生态实业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及院校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建立农业专家库、工程咨询专家库、农业技术成果库,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加强对示范区内部科技干部的培养,建立一支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政府对示范区基础性设施和产业的投入,保证用于示范区建设中的公共性项目的建设资金的落实。优先安排示范区内农业项目的建设,集中在设施农业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防治、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建立开放式、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筹集示范区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

  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把当地村民作为产业开发和受益的主体,成立食用菌、蔬菜、肉鸡、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入股的“公司+农户”,使农户成为企业的股东,同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参与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分取企业的效益和红利,构建农户与社会化大市场相连接的桥梁。

  项目内全体村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建立农民股份制合作社。村民以承包地、宅基地作为个人股,村社以非耕地、部分现金作为集体股,二股合一。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