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分类>>

777盛世国际下载建党百年关于滁州大地的红色记忆……

2024-08-14
浏览:
返回列表

  

777盛世国际下载建党百年关于滁州大地的红色记忆……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历史的风,翻开了100年前的那一页。那一年,我们伟大的中国诞生了!中国照亮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我们的革命也从此有了方向。

  今年是2021年,距离中国的建立已经过去了100周年,在这100年里,我们在的领导之下,从贫乏逐渐变为小康,从一个落后的国家逐渐变为世界强国。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在我们神州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的“红色记忆”。那么在我们滁州有哪些“红色记忆”呢?今天嗨小滁就带领大家重温红色历史~

  新四军第二师师部旧址位于来安县半塔镇大刘郢。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在皖东地区活动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第四、第五支队和游击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副师长罗炳辉,政治委员郑位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3个旅和2个联防司令部,总兵力2.4万余人。新四军第二师是创建和巩固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后改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军。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赋予第二师的任务是:巩固津浦路东,坚持津浦路西,加强对西防御,随时准备迎击顽固派军队的进攻。1943年1月,新四军二师师部由盱眙黄花塘迁至来安半塔大刘郢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藕塘烈士陵园位于定远县东南藕塘镇境内。抗日战争时期,定远县藕塘镇是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为缅怀在抗日根据地创建过程中英勇牺牲的数以千计的新四军将士,于1944年9月18日建成藕塘烈士陵园。

  当时整个陵园占地20亩,陵园正中央矗立着高20米的六边形纪念塔,塔的正面镌刻着由参议员蔡蹈和先生书写的“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19个魏体大字。塔前立有一块高2.2米、宽1米的纪念碑,碑文由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撰写。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二师奉命进行战略转移,该纪念塔及陵园内建筑先后被炸毁拆除。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4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定远县委、县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藕塘烈士陵园,24米高(寓意“新四军第二师”)的纪念塔和360平方米的纪念馆先后建成并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万余人次。夫人王光美、原中国人民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等都曾前来祭拜过革命先烈。2011年,为适应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需要,经请示安徽省民政厅同意,定远县对藕塘烈士陵园进行了迁址重建。新建的藕塘烈士陵园坐落于藕塘镇南侧,于2015年9月建成777盛世国际下载。藕塘烈士陵园先后获“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少先队员教育基地”“安徽省文明窗口”“安徽省中小学生旅游研学基地”“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等称号;2005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位于定远县大桥镇三官村湾杨村民组。

  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于庐江县东汤池,张云逸任指挥。1940年1月,罗炳辉任副指挥。为了贯彻执行中央书记处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在张云逸率领下,江北新四军各部迅速东进皖东。10月22日,江北指挥部机关部分人员随张云逸指挥进入皖东。12月16日,参谋长赖传珠率指挥部直属机关、教导大队特务营等离开东汤池,东移皖东前线日到达定远藕塘附近山黄家村。1940年3月,江北指挥部移驻大桥附近湾杨村。共中央中原局机关随江北指挥部机关行动。1940年2月下旬,在大桥附近的湾杨村主持召开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针对苏皖顽固派准备向皖东新四军发动进攻的形势,会议研究确定了反“磨擦”斗争策略。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指出只有敢于坚决进行反“磨擦”斗争,才能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4月24日,中央发出《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遵照中央指示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中原局于4月下旬决定撤销皖东工委,成立苏皖省委,由刘顺元任苏皖省委书记。苏皖省委机关驻地滁县瓦屋薛。同时,抗日联合中学、路西联防司令部也迁至瓦屋薛。1939年12月初,(化名胡服)率中原局机关40余人到达瓦屋薛。

  在瓦屋薛,主持召开了中原局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批判了王明右倾错误,讨论了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和江北新四军发展方向,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方针,创建了皖东抗日根据地,扭转了皖东的战局。随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皖东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迅速发展,到1940年2月,第四、第五支队由原来的七千余人扩大到一万五千余人,地方游击队发展到五千余人,党组织和抗日群众团体得到普遍发展。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安徽省明光市自来桥镇新大街与老街路口西侧。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是明光市仅存的一处较为完整的革命历史旧址。2010年5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被明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12月30日,日军侵占嘉山县城(老三界),1000余间房屋被日军焚烧。1939年4月24日,中央发出《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指出:“目前我党我军在皖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路东临时前委书记方毅率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二营到达皖东山区自来桥镇。6月,以汪道涵为团长的占地服务团(7月改属五支队)在自来桥镇秘密发展了首批员。7月,嘉山县自来桥支部成立。此为嘉山县第一个党支部。

  抗日战争时期,王小庙是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兼路西军分区)卫生部所属5个卫生分所中的第一分所所在地。新四军第二师所属部队在津浦路西地区与日、伪顽军浴血奋战多年,无数革命烈土的鲜血抛洒在定远大地上。著名的占鸡岗战斗和黄疃庙战役,我军伤亡都在千人以上。许多战斗中的重伤员抬到医务所后,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据时任第六旅兼路西军分区卫生部部长郭光华回忆,王小庙一处在1942年至1945年间就掩埋了大约700名烈士。这700余名烈士原来是有名有姓的,在掩埋烈士时,每一位烈士墓前都竖了一块木牌,写上姓名、部队番号及其职务。由于日、伪“扫荡”,加上新四军北撤后反动派军队的破坏以及日久天长的自然风化,烈士墓前的木牌不见了。20世纪90年代,抢救和保护王小庙无名烈士墓工作受到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和定远县委、定远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县两级决定在王小庙兴建无名烈士墓群和无名烈士纪念碑。1997年4月5日,无名烈士墓群竣工;1998年10月1日,无名烈士纪念碑落成。

  1939年2月,程启文、郑时若、汪道涵等率领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到达周家岗,开展抗日宣传和发动群众工作。同月,周家岗直属区委成立。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皖东地区成立最早的县级组织。不久,新四军第四支队主力第七、第九团到达周家岗地区。1939年12月21日,这里爆发了著名的周家岗反“扫荡”战斗,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徐海东指挥下,歼敌16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周家岗反“扫荡”战斗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简称“抗大八分校”)纪念馆位于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它目前是全国14所抗大分校旧址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所。

  抗大八分校前身是成立于1940年5月的新四军江北军政干校。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原新四军江北军政干校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为适应形势发展,号召外地知识青年来根据地受训,经提议,同意,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改为抗大分校,归第二师直接领导,同时与抗大总校建立联系。遵照的指示,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于1941年5月4日改为抗大第八分校,并充实干部、扩大招生。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张云逸兼任第八分校校长,第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校址设在天长张公铺。

  目前抗大纪念馆先后获得“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等称号,年接待参观者超过22万人次。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已经成为皖东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皖东烈士陵园位于来安县半塔镇。抗日战争时期,半塔地处来安、明光、天长、盱眙、六合五县(市)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

  新中国建立以后,来安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开始续建半塔烈士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依山而筑,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烈士陵园。半塔烈士陵园由烈士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三部分组成。烈士纪念塔塔高10米,为四棱台体。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和大刀、持枪远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的雕像。塔的正面镌刻着陈毅亲笔书写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8个雄浑遒劲的大字。背面题词是由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书写。

  皖东烈士陵园先后获“安徽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

  今天建党100周年向党致敬!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